《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2-05-22浏览次数:496

适用于三年制高职各专业

课程学时:64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课程学分:3





1. 课程的定位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的定位

1)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做到: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2)多元智能理论学习观和教学观

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与爱好,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因材施教,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3)终身学习理念

根据终身学习理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所谓终身学习,就是要使学习跨越单纯学校教育的时段,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习从作为单纯的求知谋生手段,发展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使“活到老、学到老”真正成为每个人坚定不移的追求和信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是时代的要求。

1.2 课程的设计思路

 1.2.1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号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但在教材的使用上,本、专科使用同一本全国统编教材,这就为我们高职专科院校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表现为:本科院校所开设四门课程虽然各有侧重,但在很多基础知识方面是互补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二要处理好教材内容的使用;三要结合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1.2.2本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在教学中采用“以社会发展实践和学生实践为载体,进行理论学习、理论应用、理论创新”的全新教学模式。采用“学生参与,师生联动”的方式,将《形势与政策》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结合,遵循分析形势讲理论,结合理论说形势的原则,针对学生及知识模块的特点,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过程的安排。

第二,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依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总体把握教材内容,确立教学模块,创设教学情境,制定工作任务。

第三,突出本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特有的理论性、实践性、时政性、实效性的特点,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以下问题:一是突发事件,应时讲解。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二是关注反馈,调整方法。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三是正确引导,科学认知。政治课教学要本着“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对学生所提出的一些社会问题,必须给予正确的、科学的指导。不能夸大学生的偏见,更不能把自己的偏见强加给学生。

第四,为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素养等方面。确定明确的目标,同时制定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并把这些措施具体到每一个工作任务之中。

2.课程学习目标

第一,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的讲授,学生要能够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第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大学生能够系统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并认真配合完成目标。 从而是大学生树立正确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能懂得为什么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方向。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拥有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

2.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把握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成果的产生背景、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重大意义。

2)学生能明白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化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更是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所应遵循的方法、原则。

3)学生能理解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形成、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的分析中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实质与精髓,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4)学生能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分析中,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明确奋斗目标。

5)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概括,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及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则是对我国发展思路的总体规划与总体设计的。

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祖国统一、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及社会主义依靠力量则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总布局。

7)学生能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学生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2.2能力目标

1)知识能力:学生能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方法能力:学生能够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分析中,充分认识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生活及工作实践中自觉使用这一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创新能力:学生能够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事物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学科系统知识,对未来事物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并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

2.3情感目标

1)个人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不怕困难与挫折,勇往直前的优秀品格。

2)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能够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3.课程内容、要求及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课程内容、要求及过程评价

项目名称

工作任务

内容与要求

学时

考核与评价

方式

比重(%














导论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领悟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与方法

2

考试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指导作用。


2

考试

4%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2

考试

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了解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

考试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了解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果;充分理解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意义;重点掌握经验教训。


2

考试

4%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2

考试

4%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熟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

考试

4%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熟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2

考试

4%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2

考试

6%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了解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了解实现中国梦需要做到哪些;掌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2

考试

6%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理解新时代“五位一体”总布局蓝图;把握实现路径和发展思路;领会其中的重大方针和政策。


4

考试

10%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明白治国理政的关键所在;理解如何放眼长远、综合施策、协调推进;重点掌握攻坚克难,实现强国梦的策略。

4

考试

10%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了解国家总体安全观;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必要性;

掌握“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必要性与举措。

2

考试

6%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了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理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对建立国际关系的重要性;重点掌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考试

6%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

考试

6%










校外实践

实践1

到“新时代增城红色文化讲习所--大浦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4










3%

实践2

到增城城市馆参观学习,了解历史、珍惜现代、把握未来。

4

3%

实践3

到仙村竹园村阮海天故居参观学习,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4

3%

实践4

到增城开发区参观学习,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4

3%

实践5

到莲塘开展“建党百年,家乡的变化”调研

4

3%

校内实践

实践6

开展大学生对《毛中特》教学质量的调查及改革的建议。

4

3%

实践7

开展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思考。

4

3%


  1. 课程实施和建议

4.1学习组织形式

教学中的理论知识采用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期课程教学进展充分的时机,切入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小组划分学习方式,小组划分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负责人要负责组内成员合理有效的分工以及工作过程中的协调、组织讨论、任务汇总等工作。

4.2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适时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验法、头脑风暴法、实践教学法等,把知识、技能和态度自然融入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通过多种引导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工作情境中,使学生在工作中思考、构建知识体系和发展综合能力。

4.3教学设计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组织与设计分为理论教学组织与设计、实践教学组织与设计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4.3.1理论教学组织与设计

 1.课堂专题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贯彻“意识、信念和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思想,开展学生学习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在社会当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2.案例式教学。结合各章内容,选择经典案例,剖析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探究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本课程采用从现实社会中学生关注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相互讨论中明晰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参与式学习的能力。

4.3.2实践教学组织与设计

本课程实践教学总体思路:努力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接轨,以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印证理论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本课程实践教学具体做法:

(1)开展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暑假提交一份完整的社会调查报告。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所在家乡各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环境、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外部竞争、市场占有及发展前景;各村镇的历史、人口、环境及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迁;家乡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现状及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等等。

(2)三支一扶。学校社团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文和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西部服务计划等项目,鼓励和引导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3)志愿服务。本课程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劳动、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劳动服务基地,让所有学生定期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和服务工作,还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社会治安、保护生态环境、扶危济困、普及科学知识、大型社会活动等志愿服务,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向社会和他人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关心和付出。

通过上述种种实践教学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强化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培养。

4.4教学评价

主要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是否增进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

5.学习资源的选用

5.1教案编写建议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编写教学实施方案教案的编写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利于教学的组织和开展

一般包括以下几项:

1)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

2)教学方法的选择

3)学习情景设计

4)课后作业与课外学习

5.2 教材编写

本课程使用的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5.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辅材料:要力求接近实践,充分运用网络选择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推荐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相关参考文献,在网络上向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2)信息技术:充分的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例如网络、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便利条件。加大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把与课程有关的文献资料、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视频的相关前沿信息放在网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环境条件。

6.师资和实训条件

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等相关知识,具有将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与当前中国实践相结合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课程开发能力,以推动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7.教学参考资料

1)参考书目

 [1] 教材编写组,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8

 [2] 教材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参书(修订版)

 [3] 教材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疑难问题解析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