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对接医药行业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适配性与实践能力,中医药学院于6月10日召开药学专业分类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领导、学院领导、药学系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商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计。
会上,药学系蒋梦雅老师系统阐述了改革方案的核心框架。方案针对普高班与职高班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发展路径,在课程、学时、内容及评价体系上实施多维革新。 一是课程差异化。 两班型药学核心课程保持一致,职高班增设《中药调剂技术》特色实践课程,重点强化中药饮片识别与处方调配能力。二是学时重调配。 普高班在《药物分析》《生理学》等课程中侧重理论(理论60%,实践40%);职高班则强化实践训练(理论40%,实践60%)。四是内容分层教。对《药理学》《药剂学》《分析化学》三门核心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普高班深研理论与机理,职高班聚焦操作技术与临床应用。四是评价多元化。两班型采用独立但结构统一的考核标准,推行“过程性评价(30%)+ 实践考核(30%)+ 期末考试(40%)”的多元评价模式。
与会专家就方案优化分别在课程内容、学时调整、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关键建议。为确保改革高效落地,学院制定了系统推进计划。一是方案细化与责任落实。课程负责人需在两周内提交详细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节点及验收标准。二是师资能力升级。开展教学方法培训与集体备课,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分类教学内涵。三是校企协同深化。 对接药企、医院药剂科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四是动态监测优化。 建立学期学业数据与就业反馈采集机制,持续迭代优化课程体系。
本次研讨会标志着中医药学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正式迈向精准化、特色化的新阶段。学院将着力构建“基础共通、方向分流、评价多元”的教学体系,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旨在培养兼具扎实理论素养与娴熟实践技能的药学专业人才,为中医药产业升级与区域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王清玉
编辑:郭燕婷
审核:王 晖